恭学网校:一学历高职升本(专升本)在线辅导品牌

学历提升咨询热线

022—85194248

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专升本网 > 云南专升本 > 23考试大纲 > 语文科目

云南专升本 | 2022年公共课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解析

发布时间:2020-09-23浏览: 编辑:vansPK

【导语】2022年云南专升本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就是2023年考生的备考时间了!除了专业课要进行准备,公共课的学习也必不可少!!2023年云南专升本,打算考文科类的考生可以根据2022云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进行全年复习规划啦!小编期待你们明年金榜题名的好消息!下面是大学语文公共课《诗经蒹葭》的解析,快跟着小编一起学习吧!

蒹葭.png

[创作背景]

周孝王之时,秦的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之地。在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为出兵护送迁都有功,又获得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向东迁徙,以雍(今陕西兴平)为都。秦地包括现在的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诗经》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兼葭》出自秦风,是大约两千五百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作品赏析]

一、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通过对抒情主人公追寻恋人的心境与种种努力的描写,抒发了其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执著的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情怀,它表现的不是-一种具体的追求或思想,而是-种渴慕的心绪,一种怅惘感伤的情调。全诗着意渲染的是一种对于幸福的憧憬和期待,- -种缥缈迷人的气氛,一种缠绵而略带感伤的情调,一种执著而不免失落的意绪。(周啸天《诗赋鉴赏●先秦八代》)

二、结构层次

全诗由重叠的三章组成,每章都可以划分为四层:

第一章开头两句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描绘了一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深秋的早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如霜。这幅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的图景,对诗中所抒写的追求的执著而又可望不可即,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的作用。

第三、四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展示诗歌的中心意象,交代了抒情主人公及其所追慕的对象以及对象所在的位置。朱熹《诗集传》中说伊人,犹彼人也。此处是指抒情主人公朝思暮想之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抒情主人公时时思念着的。在水一方没有方位的规定性,意味着追求之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然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缥缈阻隔、可望而不可即,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怅惘的情怀。

第五、六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描述抒情主人公执著追求的具体情景:沿着河边小道逆流而上,道路艰险而又漫长,暗示着难以到达。

第七、八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沿着河边小道顺流而下,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流的中央。宛在微妙地透露出伊人所在如缥缈的海市蜃楼。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既逆流,又顺流,抒情主人公的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但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地展现。

诗的第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第-章基本相同。这体现了《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三、写作特点

1.《蒹葭》在艺术手法上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开头借蒹葭起兴,渲染深秋空寂凄清的氛围,烘托若即若离的思慕之情。通过虚实相生的描写,创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自然优美,凄婉动人,富有艺术韵味。

这首诗每章都以秋水岸边凄清迷蒙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凄凄,白露未晞,兼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都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抒情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妻婉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凄婉的心境,也正是借这一幅凄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 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兼葭》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怅惘的情思交融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朦胧意境。

另外,《蒹葭》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像幻觉结合在一起,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既加强抒情状物的感染力,又增强诗歌意境的朦胧美。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气已是深秋,而天刚破晓,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抒情主人公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日夜思慕的人,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芦苇,冷寂与落寞,所苦苦追寻的人在哪里呢?于是出现了想像与幻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抒情主人公的第一次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却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旁。宛在水中央是第二次幻觉,忽然觉得伊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其身旁。那个身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而不顾一切苦苦追寻。这正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一个苦苦追寻者的心态,写出了其对伊人的强烈情感。诗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秋日苍苍的蒹葭、草木上的白露、弯弯曲曲的河流等等,而伊人的一切则是模糊的、朦胧的、不具体的虚写。正是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出-种若即若离、朦胧凄迷的艺术境界,而且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因追慕不得而表现出的惆怅失落的情绪。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使得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所以,也有人称《蒹葭》为朦胧诗的鼻祖。

2.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来逐步加深情感的发展,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改动几个韵脚: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韵部,次章妻、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溴、右、址属之韵部。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和谐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时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睇,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滨",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址,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阳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突现抒情主人公执著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问题讨论]

1.谈谈你对本诗中伊人意象的理解。

2.谈谈本诗意境设置的特点。

3.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一、附录解读

1.《诗序》

这段文字是对《兼葭》主旨的说明,认为此诗是讥刺秦襄公没有用周朝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其国家,将不能使他的国家安定。这是一种比较牵强附会的说法。朱熹也斥之为穿凿。

2.朱熹《诗集传》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描写秋水盛大的时候,被称作伊人的那个人,还在秋水的那- -方,到处寻求之,都没有寻求得到。然而却不知道这位伊人到底指谁。《蒹葭》的意境比较朦胧空灵,没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地点,着意渲染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心境。朱熹也认为这首诗中的伊人指什么不明确,整首诗歌的意义也难于指实。

3.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

《蒹葭》每章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其此时的心情和感受,这与诗歌主人公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婉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歌主人公凄婉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所以我们说这首诗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思绪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王夫之这段关于情景之论述正是这种表现手法的阐释。

4.关于《诗序》

汉代儒家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立于学官,毛诗为古文经学派,流传于民间。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后,毛诗流行而其余三家诗相继消亡。毛诗在每首诗前均有序文一篇,称为《毛诗序》,又简称《诗序》。现存《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之前,说明写作背景或解释诗歌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有大段文字概论全经的为大序"。《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首先,它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的艺术本质。

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同时,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并认为情和志是可以统有的。其次,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歌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正是指诗歌的- -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诗经》中诗歌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也揭示了文学的发展演变与社会政治的兴衰变化紧密相连这一规律。再次,序文中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总之,《诗序》对《诗经》的研究涉及到文学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总结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和一些 重要的诗歌创作及发展规律,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5.关于《诗集传》

《诗集传》是一部有影响的《诗经》旧注,这不仅由于它的作者朱熹是宋代有名的大儒,理学的集大成者,更由于它能打破前人成说,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对《诗经》学的束缚,从诗歌本身中探求诗歌本意,而且注释通俗简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俗简明的《诗经》读本。

朱熹注《诗经),表现了一个文献学家所特有的谨严的学风,他对文字的注释,多取自毛传郑笺,也吸收了当代学者的见解。

二、参考文献

1.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2.赵浩如:《诗经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3.陈子展:《国风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


以上文章就是“2022云南专升本,公共课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解析”的所有内容啦,小编衷心的预祝大家在明年能够取得自己心仪的成绩。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关于云南专升本的相关资讯,如考试大纲、报考指南、院校专业、招生简章、备考资料等,敬请关注云南升本资讯网。


文章底部.gif

 

云南升本资讯网声明:

(一)云南专升本考试政策等在不断的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s://zsbyn.com


学历报名热线:022—85194248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金浩园17号底商3号智创工坊2楼恭学教育集团

网站版权Copyright © 2019-2022恭学教育所有津ICP备19008758号-4

历年真题| 考试科目| 升本院校| 升本专业|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收缩
  • 电话咨询

  • 022—85194248